Sunday, March 18, 2007

法國餐廳裡的浪漫「北非況味」

 台灣也吃得到Couscous,而且是在法國餐廳。不過,全台灣,只有位在台北天母的〈馨亞〉普羅旺斯餐廳,每星期固定挑一天供應這種聽起來很浪漫的佳餚。
 Couscous是北非美食中的主食,會在法國餐廳出現,和法國早年殖民非洲有關。至於到底是北非移民帶到了法國,或是法國人從北非帶回了家鄉,則兩種說法都對。總之,法國人愛吃Couscous成狂,已讓此一北非佳餚,在向以世界美食之最的法國,成了常民美食。
 前些年,法國專業美食雜誌作的國民飲食調查中,Couscous居然是在老法最喜歡的美味排行榜上居第4名。事實上,包括米其林星級名廚,都經常用到Couscous入菜。
 Couscous這個字的發音很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有人說,「酷斯.酷斯」是杵臼搗米的聲音。其實,根據考據,這個字,源於古阿拉伯文的「Kouskous」,指的就是麥粉。
 Couscous似米卻非米。它們是用大麥粉或杜蘭小麥粉「搓」出來的食材。師傅把麥粉平攤在一個盆裡,加了一點鹽水,用手慢慢搓成小小的顆粒狀。因為看起來像煮粥的小米,所以有人叫它們「北非小米」,其實它們不是米。
 Couscous既是一道菜,也可以是「飯」。料理它們必須用蒸的,主廚用專屬的Couscous Pan鍋具把它們蒸熟。然後搭配其他食材作菜。
 在〈馨亞〉,主廚作得較精緻,他在蒸好的Couscous上放了阿拉伯人吃的〈羊肉香腸〉,另外並又用雞腿肉與羊肩排,以及大量蔬菜熬煮了一鍋湯。吃食時,可以舀一點湯到Couscous裡,攪拌著吃。也可以整鍋湯倒入,讓Couscous融入湯裡再吃。
 〈羊肉香腸〉的口感很扎實,沒什麼肥油,但味道「很羊」、很重,平常不吃羊肉的人,大概會不習慣。但,這就是標準的「羊味」。
 Couscous的口感可謂顆顆分明,放在舌上,可以明顯感受到它們的「凸起」。那鍋燉湯,加了八角、大小茴香與咖哩熬成,色清味濃,我開玩笑地稱作「北非的肉骨茶」。因為,那感覺真的有點神似。
 北非摩洛哥的橄欖油很有名,主要產地在南邊的Souss區。在〈馨可〉,我吃了一道鋪在橄欖油裡的〈豆泥〉。這豆泥是用鷹豆與芝麻糊打成泥後,加了蒜碎、鹽與胡椒調味,舖在盤中後再倒入橄欖油。吃時,可以直接用湯匙舀了入口,也可以擦在袋餅上當醬料吃。看起來很油的〈豆泥〉,口感很綿密細致,一點點的甜味,很特別。
 搭配北非套餐,〈馨可〉吃得到阿拉伯甜點。我吃了〈蜜無花果配冰淇淋〉,浸在用糖與紅酒做成醬汁裡的無花果,經不斷濃縮再冰過後,非常沁涼,味道甜甘帶有酒香,配著冰淇林吃,味道很讚。
 Index
 ● <馨可> 法國普羅旺斯餐廳
 台北市忠誠路二段170號/02-28771178/北非佳餚只在每月第二周的周二晚上供應,須預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