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8, 2007

人大側寫:“平民總理”的記者會

這次是溫家寶最後一次以本屆總理身份出席第十屆兩會的總理中外記者會。
中外傳媒喜歡以 “平民總理”來形容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中外記者會一開始,和每年一樣,溫家寶都說自己看互聯網,看網民的心聲。
他以一個網民所說的 “總理的心究竟同我們有多近”來作為開場白, 又說提問題的已經超過10萬多條,點擊的人數超過2600萬人次。
他又特別在記者會上提到就在昨天下午,收到了一個代表轉來的一封小學生寫給他的信,他說自己多忙都親自用毛筆給孩子們回了信,鼓勵他們。
除了處處拉近自己和市民的距離,他喜歡引經據典,增添溫情。
在回答民生問題時,他認為解決民生問題還要讓人民生活得快樂和幸福, 他說, “記者也許問,什麼叫快樂?我可以借用艾青詩人的一句話:“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
在回答兩岸關係時, 他說, “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談到香港主權移交十年之際,他說, “我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榮,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和諧!紫荊花盛開了,今年花兒紅了,明年花更好!”
“挑舋性”問題
總理溫家寶在中外記者會上共回答了11條問題,其中8名提問的都不是大陸記者,第11個發問機會是溫家寶特意要求讓外國記者提問。
和大陸記者注重民生相比,外國記者的問題,某程度上都是帶點 “挑舋性”的。
如英國《金融時報》記者質問中國政府為甚麼在去年沒有達到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的目標?美聯社記者質疑中國進行反衛星武器的試驗和不斷加強軍事力量與和平發展相矛盾?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記者便問為什麼中國政府仍然視達賴喇嘛為一個民族分裂分子?
對著一連串的 “為甚麼”問題,溫家寶都是以一貫嚴肅的態度重申中國立場。
所有的問題都是圍繞的政策性問題,除了法國《世界報》記者, 他的問題直接沖著溫家寶。
這名法國記者問, “最近您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我想引述其中的一些話,您提到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民主並不是相互排斥的,您同時還說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還要建設一百年。請問您是否意味著說中國在未來的一百年都不需要民主?”
這名記者又在問題中特別提到在香港出版的《趙紫陽回憶錄》,書中提到中國要走向民主。 
有關趙紫陽
和其它問題相比,溫家寶花了超過十多分鐘的篇幅來回答。
溫家寶說, “你說我的文章講到100年不變,說是100年不要民主,這是你誤解了。我是講社會主義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發達到比較發達,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當中,我們要實現兩大任務,推進兩大改革。”
他重申, “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樣,都要接受實踐的考驗,任何地區和國家,民主制度的狀況、優劣,都要以實踐為標準。”
有關《趙紫陽回憶錄》提到中國要走向民主,曾經在1989年六四事件時陪同當時已經下台的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到天安門廣場探望羯食學生的溫家寶沒有正面回答。
溫家寶這樣響應記者, “你說的書和我的觀點沒有聯繫,因為我也沒有讀過這本書。”這段有關趙紫陽的提問和回答都被官方新華社的報道刪剪。
這次是溫家寶最後一次以總理身份出席第十屆兩會的中外記者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