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7, 2007

典藏今藝術 2007/08/17 台灣影像藝術市場必有可為

【文/張禮豪;圖/本刊資料室】 
過去一年不到,中國不少畫廊增加影像作品的比重,而主要的一線拍賣公司也陸續成立攝影藝術專場,再加上最近一波春拍的結果,不論是傳統紀實攝影,或是以當代概念出發,影像純為載體的創作都順利找到歸宿,也在在讓人感受到這個在華人藝術市場才剛嶄露頭角的類別,未來應該還有一段好路可走。反觀遠較中國要更早接觸這門藝術的台灣影像創作者,卻未獲得同等的待遇,也難怪不少人感到困惑不解:為何,臺灣影像創作沒能順利進入市場,並且發光發熱呢?
吳天章《永協同心》.攝影、相紙.126x180cm.2002。這問題的答案其實相當明顯:絕對有!
事實上,就台灣當代影像創作來說,在過去一年多來已經成功與市場接軌,不僅出現在全球當代藝術的中心——紐約,包括香港這個亞洲當代藝術交易的重鎮,甚至部分藝術家作品也早已跨海進入大陸市場,並且受到高度的重視。例如率先出現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的陳界仁,早已被視為不僅是台灣影像藝術最重要的創作者之一,更是華人當代藝術的翹楚。在參拍的《加工廠》一作中(超16釐米單聲道錄像彩色默片轉成DVD、四張照片),藝術家藉著重返一座惡性倒閉的成衣加工廠,探討台灣早年作為全球經濟體制生產線最末端的命運,從而衍生成關注於資本主義全球化下勞動的生存狀態,該作曾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藝術的經驗」,最終以12萬美元成交,成為目前台灣影像創作於拍賣市場上締造的最高紀錄。
影像創作屢受國際關注
吳天章的《永協同心》乃是藝術家於2000年後,由繪畫轉向數位影像形式創作的第一件作品,透過帶有警世寓言的紀念碑式圖鑑,表露出面對人生某種不可言說的悲情與無奈處境時的積極態度,曾於捷克布拉格「幻影天堂——中國當代攝影」等展中展出。此件作品從2006年香港蘇富比、2007年中誠國際,甚至到甫於6月初結束的北京匡時都曾出現,並且全都順利拍出。另外,先到上海,目前轉往北京發展的藝術家洪東祿從2005年開始,便有作品陸續出現在台灣、香港與北京拍場。其中2006年12月3日羅芙奧所推出的編號43《美少女戰士、林明美、春麗、凌波零》(一組四張)乃是其早期重要代表作,曾於1999年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舊金山現代美術館「遊樂場的陰暗面——羅根夫婦收藏展」、上海美術館「虛擬@愛」等展展出,最終則以新台幣135.7萬元(約合人民幣34.8萬元)成交。而於2007年4月7日香港蘇富比「當代中國藝術Ⅱ」中首度現身拍場的年輕藝術家崔廣宇之作《十八銅人系列》(含穿透性、感受性及自發性三段短片的DVD光碟一片、三幅已裝鏡框的攝影作品、四張草圖版畫、一個藝術家手繪收藏盒)便成功地以高預估價兩倍的12萬港元拍出,表現亦相當搶眼。
陳界仁《加工廠》.超16釐米電影轉成DVD、彩色默片、單頻道錄像裝置、四張彩色照片.30'50".2003。在這些開路先鋒奮力披荊斬棘,終於取得甜美的果實之後,果然很快形成一股包括代理的畫廊或上述藝術家本身都不斷接到欲購藏作品的詢問聲音,甚至也連帶地拉抬了其他以影像為創作形式的藝術家作品身價。其中,曾於2006年9月現身於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拍場的袁廣鳴《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夜晚》(二張一組)雖因藝術語言在眾聲喧譁的多數作品中顯得較為緩慢沉靜而流標,但據悉,在第二市場卻多以一張1.5萬美元以上的行情出售,並且供不應求。年輕女藝術家何孟娟透過自己一人分飾多角的創作形式,將女性潛藏在美麗外表或賢淑氣質底下的多面向性格一語道破,也受到了北京索卡的青睞,將其作品帶至北京展出;陳擎耀取自日本流行文化內容的扮裝系列,則以直接而充滿趣味的方式,反映了時下台灣年輕人的次文化,同樣獲得不少藏家青睞,更是佳音頻傳。此外,在5月底落幕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新苑藝術所代理的郭奕臣數位影像輸出作品《失訊》也順利賣出多件,讓人感受到台灣影像藝術的活力與潛力。
紀實攝影仍有開拓空間
相較之下,以傳統紀實攝影為出發點的影像創作,雖然質量上與中國同類型創作都不遑多讓,像是曾先後於台北國際視覺藝術中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紀念回顧展的駱香林(1895-1977)作品,與郎靜山以暗房合成的方式雖有不同,前者常有以手工加彩修飾並題詩落款的痕跡,在數量上往往沒有複數的可能;同時融會出另種獨特「詩、書、畫、影」合一的圖像氛圍,以及對於土地的強烈關懷,可說更具切入藝術市場的條件。日前甫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結束的「『美而廉藝廊』攝影家風華再現」展,藉著追溯台灣第一家攝影藝廊「美而廉藝廊」(1953-1973)的誕生與興衰,重新見證台灣攝影發展的進程。展出的16位台灣前輩攝影家包括郎靜山、張才、鄧南光、湯思泮、楊天賜、黃則修、吳東興、李鳴鵰、黃金樹、周志剛、傅崇文、顏倉吉、周鑫泉、吳紹同、鄭桑溪、張照堂等,或者開創了紀實攝影的新視野,或者受到現代主義與表現主義的影響,追求「個性表現」,都為台灣攝影史寫下不可磨滅的一頁。至於目前在藝術市場上很遺憾地僅有郎靜山一人獨秀,實乃肇因於台灣以攝影為主要經營項目的畫廊為數太過有限,加上與藝術市場有些許隔閡,因此使得此類作品的推廣困難重重。不過我們樂觀地相信,在華人影像市場漸趨成熟之後,或許腳步慢些,但這些作品不可能被眼光精準的藏家輕易忽略,未來必然極有可為!
【典藏今藝術2007年8月號】

No comments: